编辑:多功能 二维码电子样本
日期:2019-09-26 访问:1923
故乡的野菜
文/黄永赞
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,对于象我这样一个农村人来说,对故乡的野菜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。在七十年代末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它一度填饱了我们的饥肠。
野蒜,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。山坡湿地里,田边草丛中,随处可见。野蒜的蒜头生长在地里,离地面深度约十至三十公分,蒜头最大个跟板栗差不多,味辣,比大蒜鲜嫩可口。野蒜的苗与马鬃韭菜相似,只不过味儿比韭菜稍辣些。现代医学认为,常食野蒜可健脾开胃,助消化,解油腻,促进食欲。可那个时候,填饭肚皮才是最主要的。每当我和小妹嚷嚷着要吃野蒜里,母亲就会打发我们到屋后的荒地里去挖。挖来后,母亲将野蒜洗净后配以姜沫腌在菜坛里,等约摸过了十天半月,便可开坛慢慢享用了。母亲是村里腌菜的好手,每逢左邻右舍有菜要腌时,便把母亲请了去。
记得我有一次吃野蒜是因为生了一场病,打针吃药多天也未见好,连日食欲不振,人也打不起一点精神。母亲关切地问我想吃什么,我向母亲提出要野蒜吃。母亲不顾白天劳作的疲倦,趁着傍晚的炊烟到菜地寻了一捆野蒜回来,手脚麻利的做好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野蒜鸡蛋面端到我的面前。端着碗,看着母亲转身的背影,泪水悄悄滑落……
一晃,三十多年过去了。如今,野蒜很少见了,餐桌上经常大鱼大肉,难觅野蒜的踪影。想起野蒜,真是让人回味。回味它独特味道,回味童年挖野蒜的情景。回味的,既怀念过去那难忘的美味,更怀念曾经的青葱岁月。
但更好吃的当数一种叫地荇菜的野菜。地荇菜做法很简单,只需把米饭煮成饭坯,再把洗净的地荇菜搅和在饭锅里再盖上锅盖,用柴火用心细细地烧,闻到米饭香时,再揭开锅盖,一股地荇菜特有的清香弥漫开来,惹得一家人都淌口水。
还有那生在溪水旁的野芹菜,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下饭的佳肴。随便你怎么炒,吃起来总是鲜嫩可口,用筷子轻轻夹一口放到嘴中,再细细一嚼,简直回味无穷,那味道是大棚里的芹菜无法相提并论的,至今想起来仍让人馋涎欲滴。
如今,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工作和生活,心里很是想念乡下以前那种吃野菜的时光。我住的楼上就有一个大的阳台,没事的时候,我弄了几个花盆,星期天专门上菜场拣一些粗壮的芹菜,把它种植在花盆里,虽然生长得很好,吃起来味道却要逊色许多。平时下班后偶尔逛菜市场,但见菜场里那些菜摊上摆的大叶芹菜,看起来很硕大肥嫩,茎白叶大,但拿起来送到鼻子一闻,全然没有了野芹菜香味,吃起来也是淡而无味。
而更为重要的是,再也找不到儿时吃野菜时那种心情和感觉了,真的。是什么,把我的童年找丢了?
黄永赞简介
黄永赞,男,1974年12月出生,汉族,安徽岳西人,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,中共党员,岳西作家协会会员、永嘉作家协会会员,笔名晨光,1997年开始写作,作品散见于全球阀门网、中国泵阀网、亚洲泵网、亚洲流体网、国际控制阀、中国阀商、中国石化新闻网、中国工业报、浙江工人日报、浙江企联网、慧聪网、温州日报、安庆日报、安庆晚报、温州晚报、温州商报、温州青年企业家、温州网、温州两新党建、温州党风廉政、今日永嘉、永嘉文艺、岳西周刊、岳西网、岳西杂志、楠溪江杂志等报、刊、网。
曾在国企任职5年,后从事文字工作,发表作品100多万字,著有散文集《晨光集》、《草根下的虫吟》。先后任《伯特利报》、《育才报》、《永嘉企业家》、《桥头商会》、《永嘉两新党建》、《温州岳西人》等刊物主(责)编,兼任永嘉县读书学会副会长,曾帮助指导多家民营爱游戏app官网的文化建设,被誉为永嘉民营企业界的“总编辑”。
20年笔耕不辍,曾获温州市民营企业思想文化建设“特别贡献奖”、温州两新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、温州市“百优”新居民青年、温州市优秀新居民、温州市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、永嘉县首届“十佳新永嘉人”、永嘉县“十佳”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、永嘉县首届星级慈善义工等。
座右铭:我手写我心,我思故我在。
电子样册、软文/资讯、产品互链推广 |
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
|